对于蒋介石的心腹张群来说,1949年12月在昆明被卢汉扣留,是他一生中最为危险的一刻。那时,随着渡江战役的结束云南配资,国民党政权迅速瓦解,蒋介石及其政府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支撑。
身处西南的卢汉,此时也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。在1949年12月9日的晚上,卢汉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,将包括张群在内的8名国民党军政要员扣押,并通过电台宣布起义,消息迅速传遍全国。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张群心生悔意——毕竟,滇系与国民党中央一直存在裂痕,若不是他力保卢汉,或许卢汉早就被抛弃了。实际上,几个月前,蒋介石的密报就曾警告他,卢汉已经不再可靠。
张群与卢汉不仅是同学关系,私下也有着深厚的友情。张群当时还是西南军政长官,身为卢汉的朋友,他不仅在情感上有所牵挂,且深知自己为卢汉所说的话需要负责任。因此,原本打算离开昆明的张群,在12月9日一早仍与李弥、余程万、龙泽汇一起飞赴昆明,准备做最后一次努力,争取说服卢汉。然而,他没想到,刚到昆明,他们的飞机便被卢汉扣押。
展开剩余80%根据“蒋中正总统档案”记载,12月9日下午,蒋介石得知张群等人被扣的消息后,立刻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。当天,他通过电报与昆明失去联系,并进一步得知卢汉曾与刘文辉、邓锡侯等人私下联系,策划通过他们在成都扣留蒋介石,以图进一步行动。蒋介石很快作出了决定,翌日与蒋经国一起飞往成都凤凰山机场,紧急撤离。
事实上,卢汉放走张群的决定,是他起义中的一大失误。毛人凤曾经警告过蒋介石,如果张群没有配合,毛会利用他与张学良交换,但卢汉放走了张群,这让中共中央深感失望。直到12月11日,毛泽东与朱德才向卢汉表示祝贺,卢汉这才松了一口气。
在被软禁的日子里,张群住在卢汉的官邸,待遇优渥,但内心却不甘被困在昆明。他知道,只有打动卢汉的情感,才有可能获得自由。因此,他在当晚写给卢汉一封信,详细回顾了自己这些年来如何帮助卢汉,并承诺若能放行,自己将前往香港定居,不再涉及政治事务。
卢汉在收到信后,心情复杂。毕竟,张群曾是他长久的朋友,且两人的私交非同一般。卢汉犹豫再三,最终决定放行张群。在送别之际,卢汉写下了一封信,表达了他与张群的深厚友情,并让张群转交给蒋介石。信中写道:“此次明公来滇,任务至重,大势已去……以示公情私谊,唯有送公赴港,无以报德。”
12月11日,张群乘坐英国飞机离开昆明,卢汉亲自送行。临别时,张群屡次表达感激,并通过杨文清转达对卢汉的感谢。然而,张群此举,却并未得到蒋介石的完全宽容。蒋介石一直认为,若卢汉不放张群,双方或许可以交换张群与张学良的关系,但最终的决定显然无法改变历史。
张群此后并未按承诺定居香港,而是转赴台湾,继续为蒋介石效力。回顾蒋介石的早年生涯,张群无疑是他最为忠诚的支持者。两人在保定军校时并未相识,但在赴日本振武学堂后,张群被蒋介石的学识和能力深深折服。此后,张群开始全心全意地支持蒋介石,不离不弃,直至蒋介石逐渐崛起为政治领袖。
张群的智慧和能力使他在蒋介石的政治舞台上成为重要人物。尽管蒋介石周围的“蒋宋孔陈”四大家族逐渐崛起,张群的地位却始终保持稳定,他没有急于争权,而是以实际行动支持蒋介石的决策。即便在蒋介石逐渐成为国民党最高领导时,张群依然无声无息地支持着他,完成了蒋介石交给的各种棘手任务。
蒋介石当时对张群极为信任,常将重要任务交给他处理,张群也常常能够准确把握蒋介石的意图,将事务处理得妥善而高效。在国民党内,张群的名声一度被称为“裱糊匠”,即他在幕后的调解作用极为重要。但他从未因此拉帮结派,总是以服务蒋介石为己任。
然而,随着台湾的建立和蒋介石的统治,张群的工作逐渐转为象征性职务,尽管如此,蒋介石从未轻易让他退休。直到1975年,蒋介石去世后,张群才正式告别政坛。
在晚年,张群健康长寿,活到了102岁。尽管他在晚年遭遇过一些社会非议,尤其是1988年被指责为“汉奸”,这一切并未动摇他内心的平静。他曾经在50年代撰写的《谈修养》一书中,详细讲述了自己的长寿秘诀,并广为流传。张群在世时,时常会和老朋友张学良及其他知名人士聚会,谈论往昔岁月,直至1990年12月14日,张群因心肾功能衰竭去世,享年102岁。
尽管有争议,但张群的一生也有着诸多闪光点。无论是在动荡的政治背景下,还是在蒋介石最终的失败中,他始终是那个不声不响,却支撑着历史转折的关键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