蒋介石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,他的一举一动一直备受社会关注,尤其是在他去世前所遗留的愿望——希望能将自己的遗体安葬于大陆。正因如此,蒋介石去世后,竟然等了四十多年才最终下葬,而蒋家后人至今依然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炒股配资最新,将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的遗体,从台湾暂时安置的地方,迁回大陆的故土。
虽然蒋介石希望能够举行“国葬”,并且葬于孙中山先生的身旁,但这一遗愿至今未能实现。然而,将他安葬于他出生地浙江奉化的溪口老家,或者是将他安葬于母亲王采玉的墓旁,这样的愿望仍然有实现的可能。那么,为什么蒋介石的安葬总是围绕着母亲,而很少提及“父母双亲”一起安葬呢?这便与蒋介石父母的葬礼安排有关系。
展开剩余84%事实上,蒋介石的父母并没有按照传统的习俗合葬,而是分别葬在不同的地方。蒋父的墓地修建得非常简单,而蒋母的墓却显得庄重而宏伟,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?要了解这个问题,我们必须从蒋介石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说起。
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,他的父亲蒋肇聪是一位非常精明能干的商人。年仅二十出头,他便接管了家族的玉泰盐铺和钱庄。在蒋肇聪的经营下,生意迅速兴旺,蒋家也因此成为了溪口镇的富户之一。然而,好景不长,蒋肇聪在五十多岁时不幸感染了当时肆虐的瘟疫,离世时,蒋介石仅有九岁。而蒋介石当时的同父异母兄长蒋介卿也只是二十岁,还未能承担起家庭的重担。由于种种原因,蒋肇聪未能得到一场隆重的葬礼,直至1913年,蒋介石才重新为父亲选址并修建墓地。
蒋介石一生信奉风水,他选择了风水学上极为讲究的墓地,位于溪口镇锦溪村北的桃坑山。这片风水宝地形状独特,从墓地向西北方望去,山脉环绕着此地,形成了“回龙顾祖”的格局。这种格局被认为能够庇佑后代,帮助他们忠孝双全,功成名就。蒋介石为了给父亲修墓,还专门请了风水师为父亲选址。墓地建成后,隐藏在山林之间,极为隐蔽,给人一种深邃宁静的感觉。
蒋介石当时并未将父亲与母亲合葬在一起,原因在于蒋母王采玉坚持不愿与丈夫合葬。蒋母认为自己是蒋肇聪的第三任妻子,自己与蒋父之间有着隔阂,因此,她拒绝与蒋肇聪同葬。蒋介石尊重母亲的意愿,所以蒋肇聪仅与他的前两任妻子合葬,而蒋母则选择了另一片安息之地。
至于蒋父墓的规模,相较于蒋母的墓地,显得异常简朴。蒋肇聪的墓穴上方刻有一块简单的大理石碑,上面仅写着“肃庵蒋公之墓”四个字,周围的景致也显得较为平凡。墓地周围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,只有石凳供后人祭拜使用。从外形来看,蒋肇聪的墓地更像是典型的晚清样式。
然而,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去世时,蒋介石已经显赫一时,成为了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。因此,蒋介石为母亲修建的墓地则显得异常宏伟。蒋母与蒋介石感情深厚,是蒋介石成长过程中的支柱,母亲为蒋介石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。
王采玉早年的生活经历波折,嫁给蒋肇聪前,她曾经历了两次婚姻破裂,甚至有过出家的念头。最终,她和蒋肇聪结婚,并为蒋肇聪生下了大儿子蒋介石。在蒋肇聪去世后,王采玉独自抚养蒋介石,母子二人的感情深厚,因此,当母亲去世后,蒋介石也倾尽心力为她修建了一座气派的墓地。
墓地选址极为讲究,风水师特别指出,墓地所在的山形状酷似弥勒佛,而墓地位于佛像的“肚脐眼”处。此处风景如画,气韵生动,从这里远望,东边山势犹如状元牵马看榜,俯瞰村庄则宛如香火升腾。王采玉的墓地修建得格外庄重,有石牌坊、宽阔的墓道和祭祀设施。在墓地前,还有一块精美的浮雕石板,刻着“凤凰翠竹”的图案,寓意着母亲的德行与精神将永远传承。
蒋介石每次回乡祭拜母亲时,都会在慈庵住下,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。慈庵是专门为祭母而修建的房屋,内部悬挂着蒋母的遗像,以及孙中山所写的《祭蒋母文》等碑文。王采玉的墓不仅成为了蒋介石祭母的圣地,也逐渐成为了溪口镇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。
尽管蒋父蒋母已经去世超过一百年,但蒋介石的灵柩至今仍未入土。蒋介石临终时的遗愿是希望能将自己的遗体安葬在大陆,尤其是溪口老家。而目前,蒋介石的遗体依旧安放在台湾桃园的慈湖,等待着有一天能归葬大陆。
蒋经国在去世前也留下了类似的遗愿,希望能够将自己的遗体葬于母亲毛福梅的旁边。尽管如此,两蒋的遗体至今仍未入土,这一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。虽然两岸统一尚未实现,但大陆方面一直对蒋介石归葬大陆的愿望持宽容态度,甚至在1982年时,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就曾提到,统一后将允许蒋介石归葬故土。尽管如此,迁葬之事一直未能如愿。
直到上世纪90年代,台湾方面曾考虑过将蒋介石与蒋经国的遗体迁葬大陆,但由于政治敏感,计划一直未能实施。直到今天,两蒋的遗体仍然静静地安放在台湾的慈湖,等待着两岸关系的改善,或许,只有在两岸统一之后,蒋介石最终的安葬愿望才能实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