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山一百单八将,那只是宋江按照“出土石碣”弄出的三十六天罡正将、七十二地煞副将的合称而已,朝廷当然是不承认的,即使是破辽国、打田虎、灭王庆、征方腊屡立战功者在线配资炒股开户,最后受封的官职也小得可怜:“除先锋使另封外,正将十员,各授武节将军,诸州统制;偏将十五员,各授武奕郎,诸路都统领。”
宋江呈上的“功劳簿”,枢密院连看都懒得看,不论功劳大小,直接一刀切:天罡正将哪怕寸功未立,也能混个五六品的武节将军(宋朝有武德大夫,却没有武节将军一职,武节将军是金、元才有的),宋朝没有武奕郎却有武翼郎,从七品。
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,借用金、元官职封给梁山好汉可以理解,至于武奕郎和武翼郎,同音不同字,这在口口相传的评书中也十分常见。
宋朝虽然没有武节将军,但能当上诸州都统制,也基本相当于军分区少将司令了,这在《宋史·卷一百六十七 第一百二十·职官七》中是能找到依据的:“神武五军及川陕宣抚司、都督府、枢密院皆置,秩高者为御前诸军都统制,且令仍旧驻紥,以屯驻州名冠军额之上。恩数略视三衙,权任在帅臣右,官卑者称副都统制。”
驻扎在各州府的都统制以地名加在都统制之前,如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花荣、中山府郓州都统制李应、保定府都统制朱仝、兖州府都统制戴宗、镇江润州都统制李逵,这些人统领的是地方厢军,勉强能算少将军衔,最倒霉孙立在上梁山之前就已经是登州兵马提辖,转了一大圈回到登州,连提辖也当不成了——非军事重镇的州不设都统制,兵马提辖就是当地军方第一人,孙立肯定要受新提辖管,因为他只是从七品的小武官。
且不管幸存梁山好汉最后受封何职,咱们今天只说他们在当好汉的之前,有几人的军衔在少将之上,或者勉强能称得上将军——即使是勉强,豹子头林冲和小李广花荣,也没资格被称为将军。
小李广花荣上梁山前,就是清风寨知寨,这个职务在《宋史》中叫“镇砦官”,也属于县衙门有编制的官员(押司是吏不是官,没有朝廷俸禄,只有补贴),镇砦官只有交通要道或战略要地的县才有,该县主官是县令,以下是县丞、主簿、县尉,最低的才是不常设的镇砦官,一般都是从九品或“不入流”:“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,设监官,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。砦置于险扼控御去处,设砦官,招收土军,阅习武艺,以防盗贼。凡杖罪以上并解本县,余听决遣。”
镇砦官连杖责手下或百姓的权力都没有,招收的也是“土(上横短下横长)兵”而不是“士(上横长下横短)兵”,花荣说白了也就是个民兵营长,能算预备役中校就不错了,他的职责,也跟《宋史》记载的差不多,清风镇元宵节办灯会,花荣就得“点起数百个军士,教晚间去市镇上弹压;又点差许多军汉,分头去四下里守把栅门。”
在清风镇元宵灯会上,花荣所率土兵的职责就是保安和救火队员,他见了青州府兵马督监黄信,也得高接远迎礼数周全,并且尊称其为“都监相公”。
花荣只是营连级民兵或预备役中校,豹子头林冲在上了梁山之后,也经常被称为“林教头”,那是因为他不像“同行”丘岳、周昂那样官带左义卫亲军指挥使、护驾将军和官带右义卫亲军指挥使、车骑将军。
如果林冲也有丘、周那样的“兼差(管带)”,是可以被称作将军的,但是水浒原著中并没有说林冲有这样的头衔,所以他只能算“技术军官”,类似军事学院的战术教官,虽然可以穿七品以上五品以下的绿官袍,但顶多也就是个“校级教官”而已,同样算不得将军——即使是受他恩惠的李小二,也只是尊称林冲为“教头”而不是“将军”。
林冲连个服侍的卫兵都没有,说明当年的教头要是没有其他官衔,权力其实是很小的,王进倒是有两个“牌军”把门,但那是高俅派来监视,怕他跑了。
花荣和林冲都算不得将军,是因为他们手下没有多少兵或者干脆没兵,其他在上梁山前曾为朝廷军官的,按梁山排名从前往后数,那就是大刀关胜、霹雳火秦明、双鞭呼延灼、花和尚鲁智深、双枪将董平、没羽箭张清、青面兽杨志、金枪手徐宁、镇三山黄信、病尉迟孙立、丑郡马宣赞、木犴郝思文、百胜将韩滔、天目将彭玘、圣水将单廷圭、神火将魏定国、花项虎龚旺、中箭虎丁得孙了——轰天雷凌振就是大宋兵工总厂的火炮车间工程师,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算“技术人员”,是不能套军衔的。
认真一点评比,我们就不能忽视地煞副将:登州兵马提辖孙立、青州提辖黄信,都没有人称其为将军,这是因为他们的职责都是在地方补盗和维持治安,基本相当于半军半民的保安部队,而且级别也不够高,能算上校就不错了,称其为将军,估计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答应,但是还有两位地煞副将,是可以跟双枪将董平平级的,武松落草为寇前,见了他们,也是要磕头叫“相公”的。
渭州驻军提辖鲁智深也没有人称其为将军,而大多数称其为“提辖官人”,他的级别跟林冲差不多,也是穿绿战袍,换算成近代军职,鲁提辖应该就是老种经略相公派给小种经略相公的“警卫副官”,手下并没有兵卒,住处也没有下人服侍。
如果鲁智深是将军,那么是不会上街买肉而郑屠不以为怪的——鲁智深那个军中提辖,跟杨志的殿帅府制使一样,都是从事闲杂工作的低级武官,军衔未必就比花荣高多少,甚至可能只是县营级少校,再往高里说也到不了大校,少将更是想都别想。
真正能算得上将军的天罡正将,首先就是大刀关胜,他当巡检的时候自然地位极低,但是率军征讨梁山的时候已经升职了:“调拨山东、河北精锐军兵一万五千,教郝思文为先锋,宣赞为合后,关胜为领兵指挥使,步兵太尉段常,接应粮草。”
统领一万五千人的领兵指挥使,至少已经是少将级别了:正常的指挥使应该有四百骑兵,五百步兵(后来定员总数五百人为一指挥),关胜一下子拥有一万五千人,就已经不是普通指挥使,而无限接近都指挥使或副都指挥使了。
高俅名为“殿帅”,应该就是殿前司或侍卫亲军马军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,其下为副都指挥使、都虞候,前述三支部队这九个高级军官合称“殿前九帅”,接下来从高到低就是指挥使、副指挥使、都头、副都头、十将、将、虞候、承勾、押官,指挥使仅次于殿前九帅,带队出征可以统领更多厢军,所以关胜属于“低职高配”,就跟丁伟授衔少将,却能在大军区当参谋长一样,他那个少将的含金量,远高于李云龙和孔捷等军长——丁伟到各军视察,李云龙和孔捷都得叫他“首长”。
关胜统领一万五千人马,算是临时晋升将军,而双鞭呼延灼在汝宁郡当都统制,就已经是将军了——那些天罡正将打生打死、九死一生,最后受封的官职也就是都统制,呼延灼没法去州郡当都统制(那就等于没升官),所以当了“御营兵马指挥使”,也就是在高俅等殿帅手下带兵,跟关胜征讨梁山前临时晋升的军职是平级的。
呼延灼出征,殿帅高俅亲自为他补充装备,两个团练使给他当副将,这就足以说明呼延灼这个都统制地位之高了。
施耐庵采用的宋朝官制,可能是赵构建炎南渡后的“合班之制”,那里面对军官的品级有明确规定:“殿前马、步军都虞候,四厢都指挥使,团练使,为从五品。武功至武翼郎,和安至保安郎,为从七品。 诸承事、承奉郎,承节、承信、迪功郎,诸州上中下县主簿、尉,城砦,为从九品。”
陈州团练使韩滔、颍州团练使彭玘,还有孟州都监张蒙方的本家张团练,都是五品官,要说他们是将军,还真没啥太大问题,而且他们手下都是有直属部队的——韩、彭是替朝廷练兵,呼延灼则是带着本部人马镇守一方。
同样身为团练使的,还有同为凌州团练使魏定国、单廷圭,他们二人带领本部人马去打梁山,居然是蔡京推荐的:“蔡太师奏曰:‘臣量这等山野草贼,安用大军。臣举凌州有二将:一人姓单名廷圭,一人姓魏名定国,见任本州团练使。伏乞陛下圣旨,星夜差人调此一支军马,克日扫清水泊。’”
关胜和呼延灼都是很瞧不起宋江的,这也跟他们上梁山前的身份地位有关:呼延灼、关胜、秦明等三个天罡,韩滔、彭玘、魏定国、单廷圭四个地煞,都可以被称作将军,而东平府兵马都监董平和东昌府守将张清,其中有一个就不好说了。
张清的职务没有介绍,那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州府都设都监,所以张清连都监和提辖都不是,只是东昌府城防部队的军官,如果他是都监,就有可能称得上将军了,这在《宋史》中也是有明确记载的:“路分都监,掌本路禁旅屯戍、边防、训练之政令,以肃清所部。州府以下都监,皆掌其本城屯驻、兵甲、训练、差使之事。”
童贯征讨梁山,带的就是八个都监,每个都监都有自己本州的一万兵马,所以说都监和团练都是少将师长也不为过,所以张都监和张团练才能成为朋友并合谋陷害武松——蒋门神原本就是张团练的人,张都监是“接受了蒋门神若干银子,通同张团练设计排陷武松”。
东平府都监董平要是有资格被称作将军,那么青州府都监黄信也就有了资格。黄信到清风寨名为劝解实为捉拿花荣的时候,比花荣地位高半级的刘高也得敬酒:“动劳都监相公降临敝地,满饮此杯。”
“青州指挥司总管本州兵马秦统制”,也就是霹雳火秦明,地位比黄信还高,那是因为两人属于不同体系——秦明有可能算禁军(据《宋史·卷一百八十七·志第一百四十·兵一》记载,宋朝真有八十万禁军,但并不全都驻扎在京畿,军事重镇也有不少禁军),而黄信则肯定是厢军。
关胜、呼延灼、秦明是将军,这应该没有争议,都监董平、黄信,团练使韩滔、彭玘、魏定国、单廷圭算不算将军都行,至于金枪手徐宁、急先锋索超,我们就没有必要讨论了:徐宁即使是金枪班班长,也就是仪仗队小队长,而索超跟杨志比武前,也就是大名府一个“正牌军”而已,跟王进门口那两个跑腿儿的平级。
宋朝的官制很乱套,从赵匡胤到赵构一直在不停变来变去,再加上施耐庵在小说中又掺杂了一些金、辽、元、明的官职,所以说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有多少能算真将军,这个问题就很难有准确答案了,那么在您看来,除了关胜、呼延灼、秦明、董平这四个天罡,韩滔、彭玘、单廷圭、魏定国、黄信这五个地煞,梁山好汉在落草为寇前,还有几位能算是朝廷承认的将军?
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